【五年6班】 » 知識+ » 各種建築特色
本頁主題: 各種建築特色 9293 人次閱讀 打印 | 加為IE收藏 | 收藏主題 |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403 【榮譽會員】
模範生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級別: 大天使
精華: 0
發帖: 196
榮譽值: -51 點
新湖幣: -709 元
支持度: 3 pts
好評度: 7 點
在線時間:28(小時)
註冊時間:2005-09-17
最後登錄:2013-06-11

各種建築特色

各種建築特色
羅馬式建築特色
「羅馬式」(Romanesque)的名稱在十九世紀初才被藝術史家所提出。在此之前,只是將它視為早期基督教藝術與哥德式藝術之間的過渡時期;而現在,則被認為是重要而且具有獨特風格的時期。
  羅馬式藝術在十一世紀成熟,十二世紀達到巔峰,可說是當時「泛歐洲」的藝術潮流,其影響力延續至十三世紀。後來的哥德式藝術(Gothic art)則興盛於十二世紀半至十四世紀間,這兩種藝術風格共同展現出中世紀的藝術成就。有許多建築物以羅馬式風格開始興建,後來以哥德式風格完工。   
許多人可能對羅馬式藝術不清楚,或者誤以為是羅馬藝術(Roman art)。事實上,「羅馬式藝術」與「羅馬藝術」二者是不同的,但之間卻有相關性。「羅馬式」一詞即意謂著「帶有古代羅馬的風格式樣」,故其內在精神也含有對古典的追求。羅馬式藝術的風格主要表現在教堂的建築,以及裝飾教堂的雕刻作品。透過中世紀修道院的組織,創造出新的教堂建築型式,從而激發了新的建築技術與藝術風格。
大致說來,羅馬式建築最重要的特徵是教堂內部拱頂的結構,以及教堂的平面設計。它採用早期基督教長方形會堂(basilica)式的設計,但並非使用木造的屋頂天花板,取而代之的是用厚重的石材,以桶形拱頂(barrel vault)及交叉拱頂(groin vault)的建築結構,為教堂內部帶來新的景觀。從平面設計圖來看,羅馬式建築的教堂多呈「拉丁十字架」(Latin cross)的形狀,與早期拜占庭式的建築很不一樣。羅馬式建築分布的地區遍及西歐,從西班牙北部到英格蘭、法國到德國、義大利北部,各地區所表現出來的風味不盡相同,其中以法國地區最為豐富也最具有創造力。
  聖色寧教堂*(St-Sernin)位於法國西南部的土魯斯,其平面的設計就是一個拉丁十字架的形狀,面向東邊的祭壇後方有半圓形的後堂(apse),周圍還突出許多小的半圓室,可同時容納多位教士作彌撒。筆直插向天空的是塔樓,除去上端的尖頂,其造型讓我們回想到古代羅馬競技場。聖色寧教堂的內部中堂是由巨大方柱所撐起的桶形拱頂,兩旁的拱門及柱式是古代羅馬的建築風格,整體視覺上,聖色寧教堂給人簡潔、莊重、具有韻律的空間感受。
  聖艾地安內教堂*(St-Etienne)位於法國北部諾曼地,其教堂西側門面有四個巨大的扶牆將正面分成三部分,中間較低,左右兩側是有如火箭般的高塔,對稱而優雅和諧,有一種堅實有力的感覺。這樣的造型在後來的哥德式教堂建築中被廣泛使用。
  在英格蘭,羅馬式建築被稱為諾曼式(Norman)建築。達拉謨教堂(Durham)可說是諾曼式建築的代表作。教堂內部的中堂較聖色寧教堂更寬闊,主要是因為拱頂的結構是使用拱肋(rib)的交叉拱頂,成「雙X」的設計,而橫向的拱肋此時已開始出現尖拱的形狀,透露著早期哥德式的風格。這種使用拱肋為骨架的建築結構,將拱頂的重量透過拱肋集中在下方的巨大圓柱上,因此,拱肋區間的天花板便可以做得很薄,讓人感受不出屋頂的重量,這是建築技術上的一大進步。走進達拉謨教堂,兩側巨大粗壯的圓柱與頭頂上方如風帆鼓起似的天花板形成一種強烈對比,當光線透過兩側的窗戶照射在交叉穹窿上時,整座教堂在雄偉靜穆的氣氛中又帶有輕盈的優美。
  義大利的羅馬式建築我們以比薩教堂組(The cathedral complex of Pisa)為代表,包括一座圓頂洗禮堂、大教堂及鐘樓(即著名的比薩斜塔)。在這裡,古典羅馬的風格十分明顯,圓柱在建築物上被大量使用,層層相疊,白色大理石建材上裝飾有綠色大理石的平行橫線,都可說是復古的表現。值得注意的是比薩大教堂的設計,它結合了早期基督教聖阿波里奈爾教堂(S. Apollinare)及前述聖色寧教堂二者的形式,是一座融合古典傳統與時代潮流的建築形制。另一座位於佛羅倫斯的洗禮堂*,也是使用斑馬紋的大理石外表,作為對羅馬古典風格的依歸。
義大利建築特色
比薩斜塔
義大利比薩斜塔,自從去年十二月有限度對外開放以來,每天仍吸引來自全世界觀光客參觀這座完成於十四世紀的偉大建築,為了讓它回復過去的容貌,義大利政府決定為它進行換裝、清潔工作,讓斜塔再現風華原貌。 義大利比薩斜塔建於西元一一七四年,由於蓋在積沙地上,從蓋到第三層樓起,就開始傾斜,八層樓的高度幾世紀來以傾斜的姿態挑戰大自然地心引力定律。從十九世紀開始,科學家和建築師就發現斜塔的傾斜度愈來愈大,為了安全及保存難得的古蹟,從二十世紀末開始研究將它頂回原本角度的工作。去年底,終於成功地將它向上推回四十度。 專家預估,回復原來角度的斜塔可以再維持三百年不成問題,義大利文化部當務之急是找專人清洗高塔的外表,並把內部剝落的大理石依原樣補回去。另外還要在它的四週挖五個排水道,排除雨水積泥,避免侵蝕地基。 光是修補工作預計要花半年的時間,耗資四十五萬歐元,屆時整個斜塔將面目一新,遊客從遠遠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它雄偉壯碩的外觀,帶動當地的觀光業重新復甦。 目前這座斜塔只開放部分供遊客參觀,預計在明年中旬以後,才會全面開放。( 比薩斜塔是一座天主教鐘塔,建於西元1173年8月。斜塔蓋好後,大多數人都以為傾斜度是設計中的一部份,事後才知道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原本斜塔是被設計成「垂直、直立」的,倘若它沒有傾斜,可說是歐洲最卓越的鐘塔之一。 在建塔期間,為了要阻止斜塔繼續傾斜,建築師曾使用特殊的建築設備、圓柱,和替代其他損壞的部分,但徒勞無功。義大利政府曾經懷疑鐘塔傾斜度,與土壤有極大的關聯,為防止其繼續傾斜,及延長它的壽命,便展開一連串調查斜塔地底下土質的行動。 比薩斜塔現在每年以平均1釐米的角度傾斜,截至目前為止,頂端已離開正常角度5公尺之遠,因此早在10年前,比薩斜塔即已對外宣佈關閉,而專家也做過評估,比薩斜塔隨時都可能會倒下。 為避免比薩斜塔繼續傾斜,在關閉參觀期間,義大利政府試圖把它拉回正常位置,比薩斜塔可望在今年再度開放參觀。因為它的傾斜及壯觀,從1173年至今,比薩斜塔受到遊客莫大的關注,成為義大利最吸引人的景點之一。
美國建築特色
美國這裡有很多維多利亞式的建築,特色就是繁複的裝飾、雕花、拱門、突出的前廊、細羅馬柱、還有不少多角式的結構,像尖塔、八角屋,或是多角的邊間,顏色也多半採用粉彩色系(木造建築)。這裡因為不產泥質土,所以磚塊多是從外地進口的,像南方大量種植棉花時期就都是用棉花和歐洲交換磚頭,所以這裡的磚造建築可說是得來不易。又由於建材多為木材,易毀於大火,所以保存不易,Savannah這座古城雖然歷史悠久,但是真正超過一百五十年以上的建築可說是少之又少,因為大多燒掉了,只有少數用磚造的留了下來。維多利亞式的建築風格盛行於1870-1890年間,市區蠻多都是這時期的建築,後來重建新建的也不少,也許是南方人對於這種建築風格的喜好吧。
哥德式建築特色
哥德式的建築大體來說有下列幾點特徵:尖拱(pointed arch)、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玫瑰花窗(rose window)、花飾窗格(tracery)、彩色玻璃(stained glass)、鋸齒狀的尖塔等等。
  從法國的聖德尼教堂(Abbey Church of St-Denis)開始,它內部的迴廊採用尖拱交叉拱頂,將重量都集中在周圍的圓柱上,而外面有扶壁支撐著,這樣使得牆壁可以成為巨大明亮的窗戶,將大量的光線引入室內,中央的細長圓柱似乎不費力氣地頂著向上膨起的天花板,形成一種輕巧明快的氣氛。這座由蘇格(Suger)修道院長所開創的新風格的教堂,是哥德式藝術的發源。
  新的建築風格向城市發展,提到哥德式的教堂,法國的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Paris)、夏特教堂(Chartres Cathedral)、雷姆斯教堂(Reims Cathedral)等,都是代表性的建築。
  巴黎聖母院的建築,在外觀上,有巨大的飛扶壁用以支撐高大的殿堂,使建築物像是被架起來一般,這是哥德式建築的特徵。位於殿堂交叉點的鐘塔有如尖銳的長矛,直指天際,塔上突起的點,更是將人們的視線不斷引領向上,企圖更加接近上帝。巴黎聖母院的西側門面相當有特色,其型式來自聖艾地安內教堂(St-Etienne)的雙塔造型,卻裝飾得更加流麗。入口是向內收縮的尖拱門,周圍飾有複雜的雕刻,正門上方位於中間的圓形玫瑰花窗是哥德式的標誌。整體來看,著重在垂直線的表達,但橫排的雕像與細柱的裝飾,統合成水平與垂直的和諧美感,加上尖拱的弧線,感覺莊嚴中帶有優雅,使之成為哥德式建築的典範。
  在教堂內部,哥德式建築採用尖拱及交叉拱肋為主要結構,尖拱與圓拱不同的是,只要技術可以,它的高度可以往上一直延伸,而重量則由旁邊的支柱來承受。因此,哥德式教堂的高度比羅馬式來得更高,但感覺卻更輕盈。強調直線的成束的圓柱,讓人走入教堂的內殿便有如走入挪威森林般的崇高感受。自然光線透過彩色玻璃照入殿堂內,營造出一種神秘華麗的氣氛,恍如天國異境,與戶外的光亮形成明暗的強烈對比,具有宗教震攝人心的無形力量。
  英國的哥德式以沙里斯柏利教堂(Salisbury Cathedral)為代表,較之法國的哥德式教堂,明顯的垂直高度降低了,不再一味強調向上的直線,反而是往水平方向發展。西側門面較寬,不用玫瑰花窗而以三面長的尖拱窗代替。由於高度不高,室外的飛扶壁在此似乎顯得多餘,裝飾作用大於結構的需要。
  義大利的哥德式建築帶有羅馬式風格,佛羅倫斯教堂(Florence Cathedral)1296年開始興建,至1436年才完工。除了紅色大圓頂外,外表幾乎看不出哥德式風格,其鐘塔與比薩教堂同樣是獨立的塔樓,義大利傳統氣息濃厚。
  哥德式教堂在盛期之後便不再往高度去發展,反而著重在細部的繁複裝飾。到了十五世紀,整座教堂彷彿是一件精巧的雕飾品,外表佈滿鏤空的三角楣及窗飾,幾乎看不到建築本體結構,遠望教堂有如火焰燃燒一般,因而被稱「火焰式風格」(Flamboyant Style),法國盧昂的聖馬克魯(St-Maclou)教堂便是其中的代表。
頂端 Posted: 2007-02-13 15:05 | [樓 主]
430 【榮譽會員】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級別: 大天使
精華: 0
發帖: 300
榮譽值: -34 點
新湖幣: -319 元
支持度: 10 pts
好評度: 25 點
在線時間:17(小時)
註冊時間:2005-09-17
最後登錄:2008-06-10

這個可以當作寒假作業的材料...
每一個人都一直在尋找著 能夠治癒悲傷與孤獨的地方
頂端 Posted: 2007-02-21 13:06 | 1 樓
【五年6班】 » 知識+

Total 0.034649(s) query 8, Time now is:05-17 17:02,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5.3 RC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