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6班】 » 知識+ » 康軒五上第四課「叢林醫生-史懷哲」相關
本頁主題: 康軒五上第四課「叢林醫生-史懷哲」相關 8703 人次閱讀 打印 | 加為IE收藏 | 收藏主題 |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426 【榮譽會員】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級別: 大天使
精華: 0
發帖: 13
榮譽值: -153 點
新湖幣: -749 元
支持度: -3 pts
好評度: 1 點
在線時間:6(小時)
註冊時間:2005-09-17
最後登錄:2007-09-17

康軒五上第四課「叢林醫生-史懷哲」相關

二十世紀人道精神劃時代偉人、非洲聖人史懷哲博士(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 ,德(裔法)國人;出生於阿爾薩斯(Elsas)的一個小鎮凱撒堡(Kaysersberg)。這是位於法國中部的東方,與德國相鄰界的萊茵河西側地方,所以當地人以德、法語作為通用的語言。史懷哲在孩童時期即能自如地使用兩國語言。根據他的講述,家庭裡寫信時習慣用法文,著述和演講時用德文。當時阿爾薩斯正屬於德國,所以史懷哲的母語應該是德文。因為有雙語的環境,造就他後來以法(1905年)、德(1908年)兩種語言完成『巴赫傳』這不朽名作。這本書也是今日音樂學者研究巴赫的經典著作,它也是巴赫音樂最有力的福音宣揚者。
  或許是受其祖先影響(阿爾薩斯祖先中有牧師、老師和管風琴師),史懷哲極賦有音樂方面的天份。五歲跟外祖父學鋼琴,七歲時便寫了一首讚美詩,並編寫和聲附在合唱曲的旋律中;八歲還踏不到踏板就開始彈奏昆士巴赫(Gunsbach)教會的管風琴。他傳承來自祖父對管風琴的熱情,經常關心各地的管風琴與其製作方法;同時也是一位風琴即興的高手。不論旅行或經過哪一個城鎮,一定會去參觀管風琴,其它的雜事可以棄置不顧,不然的話,他心理會覺得揣揣不安。例如在路茲倫的禮拜堂要安置優秀的管風琴時,史懷哲專程去參觀如何安置;九歲時曾在一次禮拜中代替正式的風琴師演奏,並獨當一面的開始在教堂禮拜中擔任司琴的工作。十五歲拜改革宗聖司提反教堂風琴名師尤金.孟許(Eugen Munch)學管風琴,這是史懷哲生命中第一次與巴赫的邂詬。十六歲准許在禮拜中接替游其納.孟哈的司琴工作,並在聖威廉教堂(St.Wilhelm)擔任巴赫清唱劇與受難劇的管風琴合唱伴奏。年輕的史懷哲也相當喜愛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的作品,不管是歌劇「唐懷瑟」(Tannhauser),或是千里迢迢遠赴拜瑞德(Bayreuth)聆賞巨大的連篇樂劇「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ebelungen),甚至後來還發展到與華格納夫婦成為友誼的關係。

  十八歲到法國巴黎追隨著名的管風琴泰斗魏多(Charles-Marie Widor,1844-1937)學琴,同時還拜菲利浦(J.Philipp)學鋼琴。當時的史懷哲正在斯特拉斯堡(Strasburg)研讀神學與哲學;魏多教授一向只收在音樂學校主修的學生,但史懷哲在其面前彈奏了一首,魏多教授非常賞識他,稱許他,立刻收他作學生,同時預料他將來必然會成為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這位
[426] 擺了個POSE道:你、你、你沒我酷..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財富:3(wang)
頂端 Posted: 2005-09-23 19:07 | [樓 主]
425 【榮譽會員】
月考前三名 模範生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級別: 大天使
精華: 0
發帖: 21
榮譽值: 7 點
新湖幣: 471 元
支持度: 0 pts
好評度: 12 點
在線時間:1(小時)
註冊時間:2005-09-17
最後登錄:2007-03-30

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西元1875∼1965)

名言:
    「除非你能夠擁抱並接納所有的生物,而不只是將愛心局限於人類而已,不然你不算真正擁有憐憫之心。」

    「有思考能力的人一定會反對所有的殘酷行徑,無論這項行徑是否深植傳統,只要我們有選擇的機會,就應該避免造成其他動物受苦受害。」

    「除非人類能夠將愛心延伸到所有的生物上,否則人類將永遠無法找到和平」

    「在我心中一股堅定的信念油然而生,除非有不可避免的理由,我們沒有權利在其他動物身上加諸痛苦和死亡。我們應該覺得在無心之下造成其他生物的受害和死亡是件非常可惡的事」

    「我的生命對我來說充滿了意義,我身旁的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如果我要別人尊重我的生命,那麼我也必須尊重其他的生命。道德觀在西方世界一直就僅限於人與人之間,這是非常狹隘的。我們應該要有無界限的道德觀,包括對動物也一樣。」

簡介:
 
    史懷哲,德國醫學家、神學家、哲學家、人道主義者。早年刻苦力學,在柏林獲哲學博士學位。精通數國語文,學問淵博。西元一九一三年前往非洲,在蠻荒叢林中行醫達五十餘年。曾獲一九五三年諾貝爾和平獎。著有耶穌生平的研究、文明的哲學、原始森林的邊緣等書。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財富:3(wang)
頂端 Posted: 2005-09-23 20:05 | 1 樓
425 【榮譽會員】
月考前三名 模範生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級別: 大天使
精華: 0
發帖: 21
榮譽值: 7 點
新湖幣: 471 元
支持度: 0 pts
好評度: 12 點
在線時間:1(小時)
註冊時間:2005-09-17
最後登錄:2007-03-30

當史氏踏上非洲的土地時,映入他眼簾的是白人欺壓黑人的情境及黑人種種悲慘的生活,此時童年時所看見布流將軍紀念碑,將軍腳下那刻著悲悒沈思的黑人雕像,那無盡凌辱壓迫的情景,歷歷浮現在眼前,他內心更堅定要為這群可憐人貢獻一己之力,以求為白人行為稍做補償。

  蘭巴倫在二十世紀初期還是一片原始森林,一個落後、貧窮、傳染病叢生的地區,當時,生活在這兒的白人約有二百人左右,方圓百里之內沒有一個醫生,土人生病了怎麼辦?只有靠巫師施咒、作法,萬一傳染病〈赤痢、瘧疾、昏睡病〉來了,情形就更慘,所以,史氏的到來就成為他們的救星。

  從第一天起,他就被一群病患團團圍住,儘管鐵皮屋沒蓋好,器材、藥品也因行李延誤而不足,黑人助手未到,語言溝通不良,但他無法放著這群可憐人不管,決定冒著被赤熱灼人陽光暴晒致死的危險,暫時露天看病,但這畢竟不是良策。因而,他把老雞舍改為診療間,雖然,屋頂仍有破洞,簡陋不堪,但是史氏內心充滿了喜悅,因為這樣一來,病人就能免於曝曬在太陽下。為了造福更多的病人,他親自充當建築師趕建醫院,然而,懶惰的土人常使他既忙著看病又忙監工,身心疲憊,他總是認為只要能為這些可憐的人做有益的事,再辛勞也不在乎。

  史氏第一個大手術是為脫腸引起腸閉塞的病人開刀,以往這種病人只能在肚子劇烈疼痛下等死,沒有第二條求生的路,當他救活病人時,病人緊緊握住他的手,久久不肯放開,眼神中充滿著疑惑與感恩,史氏告訴他說:「我不是巫師,是『愛』支時我這樣做。「此時暮色漸漸低垂,白人醫生與黑人病人在靜默中,彼此從心底領略到:「我們都是兄弟。」

  「遭小偷」本來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但如果為了重建醫院好不容易辛苦蒐集來的木材被偷去取火,我們的反應會如何?沒錯,史氏真是又氣又失望,可是念頭一轉,想到過去歐洲人加在他們身上的罪惡,想到他們同樣也是人時,便強抑胸中的怒火、用愛心、忍耐、誠實對待他們並反省道:「如果我能與他們一起坐下來圍火,推心置腹,糾紛一定可以減少。」他那寬大的胸襟、無私的愛,就是史懷哲之所以成為「史懷哲」的原因。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財富:3(wang)
頂端 Posted: 2005-09-23 20:06 | 2 樓
417 【榮譽會員】
月考前三名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級別: 大天使
精華: 0
發帖: 86
榮譽值: 6 點
新湖幣: -127 元
支持度: 3 pts
好評度: 10 點
在線時間:17(小時)
註冊時間:2005-09-17
最後登錄:2007-06-03

要有耐心看ㄛ

史懷哲生平簡介

  二十世紀人道精神劃時代偉人、非洲聖人史懷哲博士(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 ,德(裔法)國人;出生於阿爾薩斯(Elsas)的一個小鎮凱撒堡(Kaysersberg)。這是位於法國中部的東方,與德國相鄰界的萊茵河西側地方,所以當地人以德、法語作為通用的語言。史懷哲在孩童時期即能自如地使用兩國語言。根據他的講述,家庭裡寫信時習慣用法文,著述和演講時用德文。當時阿爾薩斯正屬於德國,所以史懷哲的母語應該是德文。因為有雙語的環境,造就他後來以法(1905年)、德(1908年)兩種語言完成『巴赫傳』這不朽名作。這本書也是今日音樂學者研究巴赫的經典著作,它也是巴赫音樂最有力的福音宣揚者。
  或許是受其祖先影響(阿爾薩斯祖先中有牧師、老師和管風琴師),史懷哲極賦有音樂方面的天份。五歲跟外祖父學鋼琴,七歲時便寫了一首讚美詩,並編寫和聲附在合唱曲的旋律中;八歲還踏不到踏板就開始彈奏昆士巴赫(Gunsbach)教會的管風琴。他傳承來自祖父對管風琴的熱情,經常關心各地的管風琴與其製作方法;同時也是一位風琴即興的高手。不論旅行或經過哪一個城鎮,一定會去參觀管風琴,其它的雜事可以棄置不顧,不然的話,他心理會覺得揣揣不安。例如在路茲倫的禮拜堂要安置優秀的管風琴時,史懷哲專程去參觀如何安置;九歲時曾在一次禮拜中代替正式的風琴師演奏,並獨當一面的開始在教堂禮拜中擔任司琴的工作。十五歲拜改革宗聖司提反教堂風琴名師尤金.孟許(Eugen Munch)學管風琴,這是史懷哲生命中第一次與巴赫的邂詬。十六歲准許在禮拜中接替游其納.孟哈的司琴工作,並在聖威廉教堂(St.Wilhelm)擔任巴赫清唱劇與受難劇的管風琴合唱伴奏。年輕的史懷哲也相當喜愛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的作品,不管是歌劇「唐懷瑟」(Tannhauser),或是千里迢迢遠赴拜瑞德(Bayreuth)聆賞巨大的連篇樂劇「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ebelungen),甚至後來還發展到與華格納夫婦成為友誼的關係。

  十八歲到法國巴黎追隨著名的管風琴泰斗魏多(Charles-Marie Widor,1844-1937)學琴,同時還拜菲利浦(J.Philipp)學鋼琴。當時的史懷哲正在斯特拉斯堡(Strasburg)研讀神學與哲學;魏多教授一向只收在音樂學校主修的學生,但史懷哲在其面前彈奏了一首,魏多教授非常賞識他,稱許他,立刻收他作學生,同時預料他將來必然會成為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這位魏多教授的教育以深刻的技巧指導史懷哲,並以優美的立體感來演奏。因他的教誨,使史懷哲明白在音樂中建築美的意義。

  二十三歲拜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的高徒杜勞特曼(Marie Jaell Trautmann)學習鋼琴。史懷哲在二十五歲時已是斯特拉斯堡尼古拉教堂的牧師,但他同時也正在研究音樂理論,並開始管風琴音樂演奏方面的事業。二十六歲時已有哲學博士學位。三十八歲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稍後年間著手寫巴赫管風琴樂的詳盡書籍,一方面也同時舉行管風琴音樂演奏會。

  當三十八歲第一次向非洲出發時,巴黎的巴赫學會不忍心使這位音樂天才被埋沒於非洲叢林裡,便贈送史懷哲一項意想不到的禮物;這是一台特殊打造足足三噸重的鋼琴,它有大風琴(Great)一樣的鍵盤,並附有管風琴踏式板(Pedal)。為了對抗非洲經年潮濕的氣候和白蟻,鋼琴的表層全部用鋅細心鍍過。這部構造異常特殊的大樂器,後來陪伴史懷哲在非洲度過半個世紀的歲月。

  來自內心的呼召,史懷哲決定以一個牧師與醫生的身分進入非洲,幫著關懷生命。這樣的動機,促使他在非洲喀麥隆的蘭巴倫納(Lambarena)的醫療工作長達三十五年;在所有上帝兒女中,史懷哲是實踐基督真理的一位偉大信徒,可稱為聖方濟第二。雖然在三十歲才頓悟了「非洲叢林醫學」,神也沒有因此奪去他的藝術生涯,更反而意外地成就他在音樂領域的恩賜。

  這位在哲學、醫學、神學、音樂四種不同領域都有卓越成就的世紀偉人,我們確實很難了解在他的生命中,究竟哪一樣比較重要。當然,史懷哲決心實踐直接獻身服務人群的時候,他已經打算放棄其它的三種事業。然而由於上帝的美意,加上他個人堅定的意志力,上帝把四種事業巧妙、和諧地調配在史懷哲一天工作十六小時的時間表裡。

  為何身為學者、巴赫專家、管風琴建築師與演奏家的史懷哲,原本可以輕而易舉地把他的一生奉獻給音樂,最後卻反而選擇叢林醫院?原來在一九○四年(二十九歲)的一個聖靈降臨節早上,他看到了一本巴黎傳教者協會的刊物。書中全是寫一些非洲叢林需要醫療服務的呼籲,其中一篇題為「剛果區傳教工作的需要」。這篇文章這樣寫道:「在非洲大陸叢林中,生活著一大群不信主的土人,該地沒有傳教士,生病時沒有藥吃,他們不懂真理、知識低落……凡是那些能堅決回答上帝的呼召,勇敢地說:『主啊!我要跟隨您』……」。這時史懷哲口裡也跟著唸道:「當主耶穌點頭示意的時候,懂得說:『主啊!我要跟隨您』的人,就是我們需要的人。……」這時他知道自己長期曾在二十一歲那一年(一八九六年)下過決心:「三十歲以前要把生命獻給傳教、教書與音樂,要是能達到研究學問和藝術的願望,那麼三十歲以後就可以直接進入一個立即服務的方向,把個人奉獻給全人類。」終於到了要步上人生另一個階段!接下來便一一實踐自己的諾言,除了在斯特拉斯堡獲得哲學與神學博士學位外,也在非洲醫院裡將知識與經驗結合,並把他的信仰付諸實現。他就這樣過著遵行耶穌誡命,事奉與犧牲生涯,遠離文明世界的人。

  當史懷哲決心要進入非洲工作時他也明白,即一但開始了在非洲的工作,便等於自己藝術生涯的結束。若久不練琴讓手腳因生鏽而不用,要拋棄應該就比較容易。但有一天晚上心情鬱悶,而正在彈巴赫的一首賦格時,突然亮起了一個念頭:「不是可以利用在非洲的空閒時間,磨練和加深自己的琴藝嗎?」這樣的想法萬萬也沒想到,造就他前後進出非洲十三次常只是為了非洲醫院的募款音樂會。在這期間(例如:一九三二年西敏寺聖瑪格麗特電台錄音廣播,以及一九三六年十月在斯特拉斯堡聖歐瑞利亞教堂,為倫敦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所灌錄的巴赫管風琴演奏曲唱片,被視為音樂界難忘的成就之一(後來Pearl公司曾自史懷哲在1935/36年所錄製的唱盤中轉錄至 CD,編號是GEMM CD9959)。史懷哲在歐洲旅遊同時,除了開演奏會以外,並設計、改造、拯救以免毀壞的管風琴,並將所賺的收入用來蓋非洲蘭巴倫納的醫院。這樣偉大的奉獻精神一直被世人傳頌著。

  一九五四年七月三十、三十一日在斯特拉斯堡多馬教會,為了紀念巴赫忌辰所舉行的音樂演奏會。這個活動是每年循例舉行的,但意想不到是由八十歲的老管風琴家史懷哲演奏序曲開啟了序幕。我們可從每年一月十四日史懷哲的誕辰,均在法國巴黎舉行音樂會;以及每年最接近九月四日(史懷哲逝世紀念日)的星期日下午,在昆士巴赫舉行紀念史懷哲的風琴演奏會中可看出,一位偉人受人景仰的程度。

  無庸置疑,這位具備哲學、醫學、神學、音樂四種不同領域,且於一九五三年十月三十一日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的史懷哲,是了不起的通才、卓越成就的世紀偉人,更是著名的管風琴演奏家。雖然他身上聚集多樣的天份,但讓他成功的還是來自信仰的動力與積極努力的特質。

  史懷哲在壯年時期,常在旅途中安排每天十六小時的時間來工作,有一次他工作到清晨四點,朋友勸他說:「你不應該蠟燭兩頭都燒著。」而他則回答道:「如果蠟燭很長,為什麼不可以?」又有一次為了管風琴音樂會用八小時來練習,並調整風管使其達到所要的音色,從這兩件事可想而知,其一生以身作則地在過活每一秒。非洲土人的平均壽命是五十歲,所以史懷哲在五十六歲時就完成他的自傳,沒想到上帝疼愛他,讓他活到九十歲,其中有人說道,這與他每天認真工作後,在飯後習慣彈奏巴赫樂曲有正面的關係(施義勝,27)。

  史懷哲的著作不僅多元且具有專業性,共計有『尤金.孟許』(1898)、『康德的宗教哲學』(1899)、『根據十九世紀科學研究和歷史記載對最後晚餐問題的考證』(1901)、『耶穌的救世與受難的秘密--耶穌生平的素描』(1901)、『巴赫論』(1905法文版;1908德文版)、『耶穌生平研究史』(1906)、『德法兩國管風琴的製造與演奏風琴的技巧』(1906)、『原始森林的邊緣』(1921)、『文明的哲學:文化的沒落與再建&文化與倫理』(1923)、『使徒聖保羅的神秘』(1930)、『我的生活和思想』(1931)、『非洲雜記』(1938)、『培利干的生活與感想』(1951)等。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財富:3(wang)
頂端 Posted: 2005-09-23 21:25 | 3 樓
415 【榮譽會員】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級別: 大天使
精華: 0
發帖: 26
榮譽值: -25 點
新湖幣: -571 元
支持度: 0 pts
好評度: 5 點
在線時間:5(小時)
註冊時間:2005-09-17
最後登錄:2007-04-04

二十世紀人道精神劃時代偉人、非洲聖人史懷哲博士(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 ,德(裔法)國人;出生於阿爾薩斯(Elsas)的一個小鎮凱撒堡(Kaysersberg)。這是位於法國中部的東方,與德國相鄰界的萊茵河西側地方,所以當地人以德、法語作為通用的語言。史懷哲在孩童時期即能自如地使用兩國語言。根據他的講述,家庭裡寫信時習慣用法文,著述和演講時用德文。當時阿爾薩斯正屬於德國,所以史懷哲的母語應該是德文。因為有雙語的環境,造就他後來以法(1905年)、德(1908年)兩種語言完成『巴赫傳』這不朽名作。這本書也是今日音樂學者研究巴赫的經典著作,它也是巴赫音樂最有力的福音宣揚者。
頂端 Posted: 2005-09-24 20:13 | 4 樓
415 【榮譽會員】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級別: 大天使
精華: 0
發帖: 26
榮譽值: -25 點
新湖幣: -571 元
支持度: 0 pts
好評度: 5 點
在線時間:5(小時)
註冊時間:2005-09-17
最後登錄:2007-04-04

二十世紀人道精神劃時代偉人、非洲聖人史懷哲博士(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 ,德(裔法)國人;出生於阿爾薩斯(Elsas)的一個小鎮凱撒堡(Kaysersberg)。這是位於法國中部的東方,與德國相鄰界的萊茵河西側地方,所以當地人以德、法語作為通用的語言。史懷哲在孩童時期即能自如地使用兩國語言。根據他的講述,家庭裡寫信時習慣用法文,著述和演講時用德文。當時阿爾薩斯正屬於德國,所以史懷哲的母語應該是德文。因為有雙語的環境,造就他後來以法(1905年)、德(1908年)兩種語言完成『巴赫傳』這不朽名作。這本書也是今日音樂學者研究巴赫的經典著作,它也是巴赫音樂最有力的福音宣揚者。
  或許是受其祖先影響(阿爾薩斯祖先中有牧師、老師和管風琴師),史懷哲極賦有音樂方面的天份。五歲跟外祖父學鋼琴,七歲時便寫了一首讚美詩,並編寫和聲附在合唱曲的旋律中;八歲還踏不到踏板就開始彈奏昆士巴赫(Gunsbach)教會的管風琴。他傳承來自祖父對管風琴的熱情,經常關心各地的管風琴與其製作方法;同時也是一位風琴即興的高手。不論旅行或經過哪一個城鎮,一定會去參觀管風琴,其它的雜事可以棄置不顧,不然的話,他心理會覺得揣揣不安。例如在路茲倫的禮拜堂要安置優秀的管風琴時,史懷哲專程去參觀如何安置;九歲時曾在一次禮拜中代替正式的風琴師演奏,並獨當一面的開始在教堂禮拜中擔任司琴的工作。十五歲拜改革宗聖司提反教堂風琴名師尤金.孟許(Eugen Munch)學管風琴,這是史懷哲生命中第一次與巴赫的邂詬。十六歲准許在禮拜中接替游其納.孟哈的司琴工作,並在聖威廉教堂(St.Wilhelm)擔任巴赫清唱劇與受難劇的管風琴合唱伴奏。年輕的史懷哲也相當喜愛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的作品,不管是歌劇「唐懷瑟」(Tannhauser),或是千里迢迢遠赴拜瑞德(Bayreuth)聆賞巨大的連篇樂劇「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ebelungen),甚至後來還發展到與華格納夫婦成為友誼的關係。

  十八歲到法國巴黎追隨著名的管風琴泰斗魏多(Charles-Marie Widor,1844-1937)學琴,同時還拜菲利浦(J.Philipp)學鋼琴。當時的史懷哲正在斯特拉斯堡(Strasburg)研讀神學與哲學;魏多教授一向只收在音樂學校主修的學生,但史懷哲在其面前彈奏了一首,魏多教授非常賞識他,稱許他,立刻收他作學生,同時預料他將來必然會成為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這位魏多教授的教育以深刻的技巧指導史懷哲,並以優美的立體感來演奏。因他的教誨,使史懷哲明白在音樂中建築美的意義。

  二十三歲拜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的高徒杜勞特曼(Marie Jaell Trautmann)學習鋼琴。史懷哲在二十五歲時已是斯特拉斯堡尼古拉教堂的牧師,但他同時也正在研究音樂理論,並開始管風琴音樂演奏方面的事業。二十六歲時已有哲學博士學位。三十八歲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稍後年間著手寫巴赫管風琴樂的詳盡書籍,一方面也同時舉行管風琴音樂演奏會。

  當三十八歲第一次向非洲出發時,巴黎的巴赫學會不忍心使這位音樂天才被埋沒於非洲叢林裡,便贈送史懷哲一項意想不到的禮物;這是一台特殊打造足足三噸重的鋼琴,它有大風琴(Great)一樣的鍵盤,並附有管風琴踏式板(Pedal)。為了對抗非洲經年潮濕的氣候和白蟻,鋼琴的表層全部用鋅細心鍍過。這部構造異常特殊的大樂器,後來陪伴史懷哲在非洲度過半個世紀的歲月。

  來自內心的呼召,史懷哲決定以一個牧師與醫生的身分進入非洲,幫著關懷生命。這樣的動機,促使他在非洲喀麥隆的蘭巴倫納(Lambarena)的醫療工作長達三十五年;在所有上帝兒女中,史懷哲是實踐基督真理的一位偉大信徒,可稱為聖方濟第二。雖然在三十歲才頓悟了「非洲叢林醫學」,神也沒有因此奪去他的藝術生涯,更反而意外地成就他在音樂領域的恩賜。

  這位在哲學、醫學、神學、音樂四種不同領域都有卓越成就的世紀偉人,我們確實很難了解在他的生命中,究竟哪一樣比較重要。當然,史懷哲決心實踐直接獻身服務人群的時候,他已經打算放棄其它的三種事業。然而由於上帝的美意,加上他個人堅定的意志力,上帝把四種事業巧妙、和諧地調配在史懷哲一天工作十六小時的時間表裡。

  為何身為學者、巴赫專家、管風琴建築師與演奏家的史懷哲,原本可以輕而易舉地把他的一生奉獻給音樂,最後卻反而選擇叢林醫院?原來在一九○四年(二十九歲)的一個聖靈降臨節早上,他看到了一本巴黎傳教者協會的刊物。書中全是寫一些非洲叢林需要醫療服務的呼籲,其中一篇題為「剛果區傳教工作的需要」。這篇文章這樣寫道:「在非洲大陸叢林中,生活著一大群不信主的土人,該地沒有傳教士,生病時沒有藥吃,他們不懂真理、知識低落……凡是那些能堅決回答上帝的呼召,勇敢地說:『主啊!我要跟隨您』……」。這時史懷哲口裡也跟著唸道:「當主耶穌點頭示意的時候,懂得說:『主啊!我要跟隨您』的人,就是我們需要的人。……」這時他知道自己長期曾在二十一歲那一年(一八九六年)下過決心:「三十歲以前要把生命獻給傳教、教書與音樂,要是能達到研究學問和藝術的願望,那麼三十歲以後就可以直接進入一個立即服務的方向,把個人奉獻給全人類。」終於到了要步上人生另一個階段!接下來便一一實踐自己的諾言,除了在斯特拉斯堡獲得哲學與神學博士學位外,也在非洲醫院裡將知識與經驗結合,並把他的信仰付諸實現。他就這樣過著遵行耶穌誡命,事奉與犧牲生涯,遠離文明世界的人。

  當史懷哲決心要進入非洲工作時他也明白,即一但開始了在非洲的工作,便等於自己藝術生涯的結束。若久不練琴讓手腳因生鏽而不用,要拋棄應該就比較容易。但有一天晚上心情鬱悶,而正在彈巴赫的一首賦格時,突然亮起了一個念頭:「不是可以利用在非洲的空閒時間,磨練和加深自己的琴藝嗎?」這樣的想法萬萬也沒想到,造就他前後進出非洲十三次常只是為了非洲醫院的募款音樂會。在這期間(例如:一九三二年西敏寺聖瑪格麗特電台錄音廣播,以及一九三六年十月在斯特拉斯堡聖歐瑞利亞教堂,為倫敦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所灌錄的巴赫管風琴演奏曲唱片,被視為音樂界難忘的成就之一(後來Pearl公司曾自史懷哲在1935/36年所錄製的唱盤中轉錄至 CD,編號是GEMM CD9959)。史懷哲在歐洲旅遊同時,除了開演奏會以外,並設計、改造、拯救以免毀壞的管風琴,並將所賺的收入用來蓋非洲蘭巴倫納的醫院。這樣偉大的奉獻精神一直被世人傳頌著。

  一九五四年七月三十、三十一日在斯特拉斯堡多馬教會,為了紀念巴赫忌辰所舉行的音樂演奏會。這個活動是每年循例舉行的,但意想不到是由八十歲的老管風琴家史懷哲演奏序曲開啟了序幕。我們可從每年一月十四日史懷哲的誕辰,均在法國巴黎舉行音樂會;以及每年最接近九月四日(史懷哲逝世紀念日)的星期日下午,在昆士巴赫舉行紀念史懷哲的風琴演奏會中可看出,一位偉人受人景仰的程度。

  無庸置疑,這位具備哲學、醫學、神學、音樂四種不同領域,且於一九五三年十月三十一日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的史懷哲,是了不起的通才、卓越成就的世紀偉人,更是著名的管風琴演奏家。雖然他身上聚集多樣的天份,但讓他成功的還是來自信仰的動力與積極努力的特質。

  史懷哲在壯年時期,常在旅途中安排每天十六小時的時間來工作,有一次他工作到清晨四點,朋友勸他說:「你不應該蠟燭兩頭都燒著。」而他則回答道:「如果蠟燭很長,為什麼不可以?」又有一次為了管風琴音樂會用八小時來練習,並調整風管使其達到所要的音色,從這兩件事可想而知,其一生以身作則地在過活每一秒。非洲土人的平均壽命是五十歲,所以史懷哲在五十六歲時就完成他的自傳,沒想到上帝疼愛他,讓他活到九十歲,其中有人說道,這與他每天認真工作後,在飯後習慣彈奏巴赫樂曲有正面的關係(施義勝,27)。

  史懷哲的著作不僅多元且具有專業性,共計有『尤金.孟許』(1898)、『康德的宗教哲學』(1899)、『根據十九世紀科學研究和歷史記載對最後晚餐問題的考證』(1901)、『耶穌的救世與受難的秘密--耶穌生平的素描』(1901)、『巴赫論』(1905法文版;1908德文版)、『耶穌生平研究史』(1906)、『德法兩國管風琴的製造與演奏風琴的技巧』(1906)、『原始森林的邊緣』(1921)、『文明的哲學:文化的沒落與再建&文化與倫理』(1923)、『使徒聖保羅的神秘』(1930)、『我的生活和思想』(1931)、『非洲雜記』(1938)、『培利干的生活與感想』(1951)等。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好評度:1(wang)
頂端 Posted: 2005-09-24 20:15 | 5 樓
wang 【管理員】
終身成就獎 優秀版主獎 特殊貢獻獎 熱心服務獎
頭銜:命裡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級別: 權天使
精華: 15
發帖: 243
榮譽值: 249 點
新湖幣: 337 元
支持度: 0 pts
好評度: 1109 點
在線時間:160(小時)
註冊時間:2005-09-16
最後登錄:2024-04-03

史懷哲的真實長相

人は何かの犠牲無しに何も得ることはできない 
(人如果不付出犧牲的話,就無法得到任何回報)




何かを得るためには同等の代価が必要になる
(若想要得到什麼,就必須付出同等的代價)




それが錬金術における等価交換の原則だ
(這就是練金術中的"等價交換原則")




そのころ僕らは、それが世界の真実だと、信じていた。
(我們深信著這就是世界的真理)

頂端 Posted: 2005-09-27 22:29 | 6 樓
412 【榮譽會員】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級別: 大天使
精華: 0
發帖: 63
榮譽值: -165 點
新湖幣: -1601 元
支持度: 3 pts
好評度: 2 點
在線時間:15(小時)
註冊時間:2005-09-17
最後登錄:2008-06-27

 如果史懷哲可以隨性揮灑,他的自傳裡將分成兩個平行的欄位,一個是書、尺、音樂和想法,一個則是他所熟知鍾愛的動物朋友。


 如果史懷哲可以隨性揮灑,他的自傳裡將分成兩個平行的欄位,一個是書、尺、音樂和想法,一個則是他所熟知鍾愛的動物朋友。





羚羊、狗與猴子

  他的日記中曾記載著就在同一天兩個重要「人物」蒞臨蘭巴倫醫院:一位是他的荷籍護士瑪莉亞,另一位則是一隻受驚嚇的小羚羊。一隻失怙的小動物和一個好助手居然相提並論,可見在史懷哲的心眼裡,動物和人是一樣的││都是應受珍愛的一條命。

  這隻小羚羊原先和母羚掉入陷阱裡,土著一出現,母羚驚慌,一躍而出,留下孤零零的小羚。土著知道史懷哲會慷慨地買下野生無依的小動物,便把牠送到醫院,這隻小羚羊是用奶瓶餵大的,傍晚常伴著史懷哲到河邊散步,或在書房遊蕩,咬他的稿紙,還把史懷哲的褲子啃出一個大洞呢!

  史懷哲和動物之間有一種親密的關係,他覺得自己和牠們共享奇妙的世界,而牠們的存在也如同他能活命一樣重要。有一次演講,主持人問史懷哲要如何介紹他,他輕鬆地說:「就告訴他們,這個毛髮蓬鬆如狗的人,就是阿爾柏特.史懷哲。」

  他不但自比為狗,還在友人問他如何管理一群工人時,幽默而貼切地答道:「想像你是牧羊犬,牧羊犬怎麼看一群羊,你照做就對了。」他不但終其一生都有狗跟前跟後,甚至還在去非洲十幾年後回德國,還叫得出朋友所養的狗。這不只是因為他有好記性,實在這些動物在他心中也和人同等親密。
 
  而這些具有靈性的狗兒也可以真情相報。有一次他和兩個朋友一起造訪一位牧師,在茶敘時,牧師拿了三塊糖,叫他的狗過來,說:「第一塊糖是諾瓦博士給你的。」狗轉頭沒吃,他拿了第二塊,說:「這是拉布思坦教授給的。」狗也無動於衷,主人拿起第三塊糖晃一晃,說:「這是史懷哲博士給的。」狗馬上銜過去了。

  史懷哲不只拍撫,逗著動物玩,他還體貼得不忍吵醒牠們。他的貓就常跳到他診所的桌上,偎在他的左側磨蹭。好幾次貓趴在左手睡著了,史懷哲就只用右手寫字、拿書,左手則一動也不動,直到他的貓咪醒來。

  史懷哲對這些動物的情感可以從羅素夫人的轉述中略知一二。她曾在非洲為史懷哲擔任翻譯,待在蘭巴倫時,養了一隻猴子,叫「加拿大」。大戰爆發,兩人被迫離開非洲,後來在歐洲重逢。史懷哲提議為「加拿大」奏一曲,於是關掉電燈,彈起風琴,曲中可以聽出月光中靜謐的河流,蹦蹦跳、吱吱叫的猴子,以及徜徉在陽光中的蟲鳴鳥叫及河馬的吼聲。將近兩小時,琴聲方歇,羅素夫人譽之為畢生所聽最可愛的樂章。

這是我的螞蟻

  一個傍晚,史懷哲和友人坐在屋前閒談,友人發現一隻大黑蟻爬上史懷哲的衣領,直覺地伸手就想去把牠拍掉。史懷哲擋住他的手,說:「這是『我的』螞蟻!」

  他的螞蟻可多著呢!有一次他倒了一湯匙的果汁在地上,一群小黑蟻馬上圍過來吸吮。史懷哲開心地說:「看這些小東西!真像牛在池裡玩水哩!」

  有一次他的黑人助手抖開雨衣要穿時,一隻甲蟲掉到地上,它居然把防水的雨衣蛀了好幾個洞,孰可忍孰不可忍,這個助手舉起腳來就要踩下去,肩上猛地被推了一把,沒踩個正著,接著聽到史懷哲的告誡:「溫和點!記住,你是『牠的』國家的過客。」

  事實上,史懷哲對蟲子的苦樂是敏銳而細膩的。有一次,他和客人對談中,突然一起身,拿一個平底酒杯和平板,把杯子罩住急著要飛出紗窗的蜜蜂,小心地把杯子滑到平板上,帶到門外放它自由遨翔。任何一個生命形態的苦樂與需求在他眼裡都是不容漠視的。(待續)




羚羊、狗與猴子

  他的日記中曾記載著就在同一天兩個重要「人物」蒞臨蘭巴倫醫院:一位是他的荷籍護士瑪莉亞,另一位則是一隻受驚嚇的小羚羊。一隻失怙的小動物和一個好助手居然相提並論,可見在史懷哲的心眼裡,動物和人是一樣的││都是應受珍愛的一條命。

  這隻小羚羊原先和母羚掉入陷阱裡,土著一出現,母羚驚慌,一躍而出,留下孤零零的小羚。土著知道史懷哲會慷慨地買下野生無依的小動物,便把牠送到醫院,這隻小羚羊是用奶瓶餵大的,傍晚常伴著史懷哲到河邊散步,或在書房遊蕩,咬他的稿紙,還把史懷哲的褲子啃出一個大洞呢!

  史懷哲和動物之間有一種親密的關係,他覺得自己和牠們共享奇妙的世界,而牠們的存在也如同他能活命一樣重要。有一次演講,主持人問史懷哲要如何介紹他,他輕鬆地說:「就告訴他們,這個毛髮蓬鬆如狗的人,就是阿爾柏特.史懷哲。」

  他不但自比為狗,還在友人問他如何管理一群工人時,幽默而貼切地答道:「想像你是牧羊犬,牧羊犬怎麼看一群羊,你照做就對了。」他不但終其一生都有狗跟前跟後,甚至還在去非洲十幾年後回德國,還叫得出朋友所養的狗。這不只是因為他有好記性,實在這些動物在他心中也和人同等親密。
 
  而這些具有靈性的狗兒也可以真情相報。有一次他和兩個朋友一起造訪一位牧師,在茶敘時,牧師拿了三塊糖,叫他的狗過來,說:「第一塊糖是諾瓦博士給你的。」狗轉頭沒吃,他拿了第二塊,說:「這是拉布思坦教授給的。」狗也無動於衷,主人拿起第三塊糖晃一晃,說:「這是史懷哲博士給的。」狗馬上銜過去了。

  史懷哲不只拍撫,逗著動物玩,他還體貼得不忍吵醒牠們。他的貓就常跳到他診所的桌上,偎在他的左側磨蹭。好幾次貓趴在左手睡著了,史懷哲就只用右手寫字、拿書,左手則一動也不動,直到他的貓咪醒來。

  史懷哲對這些動物的情感可以從羅素夫人的轉述中略知一二。她曾在非洲為史懷哲擔任翻譯,待在蘭巴倫時,養了一隻猴子,叫「加拿大」。大戰爆發,兩人被迫離開非洲,後來在歐洲重逢。史懷哲提議為「加拿大」奏一曲,於是關掉電燈,彈起風琴,曲中可以聽出月光中靜謐的河流,蹦蹦跳、吱吱叫的猴子,以及徜徉在陽光中的蟲鳴鳥叫及河馬的吼聲。將近兩小時,琴聲方歇,羅素夫人譽之為畢生所聽最可愛的樂章。

這是我的螞蟻

  一個傍晚,史懷哲和友人坐在屋前閒談,友人發現一隻大黑蟻爬上史懷哲的衣領,直覺地伸手就想去把牠拍掉。史懷哲擋住他的手,說:「這是『我的』螞蟻!」

  他的螞蟻可多著呢!有一次他倒了一湯匙的果汁在地上,一群小黑蟻馬上圍過來吸吮。史懷哲開心地說:「看這些小東西!真像牛在池裡玩水哩!」

  有一次他的黑人助手抖開雨衣要穿時,一隻甲蟲掉到地上,它居然把防水的雨衣蛀了好幾個洞,孰可忍孰不可忍,這個助手舉起腳來就要踩下去,肩上猛地被推了一把,沒踩個正著,接著聽到史懷哲的告誡:「溫和點!記住,你是『牠的』國家的過客。」

  事實上,史懷哲對蟲子的苦樂是敏銳而細膩的。有一次,他和客人對談中,突然一起身,拿一個平底酒杯和平板,把杯子罩住急著要飛出紗窗的蜜蜂,小心地把杯子滑到平板上,帶到門外放它自由遨翔。任何一個生命形態的苦樂與需求在他眼裡都是不容漠視的。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財富:3(wang)
頂端 Posted: 2005-09-28 16:36 | 7 樓
422 【榮譽會員】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級別: 大天使
精華: 0
發帖: 82
榮譽值: -71 點
新湖幣: -83 元
支持度: 11 pts
好評度: 7 點
在線時間:6(小時)
註冊時間:2005-09-17
最後登錄:2008-03-11

叢林醫生史懷哲愛人助人的生平,令人動容,令人好奇,史氏一生克服重重困難、奮鬥不懈的精神,更足以作為年輕一輩的榜樣,坊間介紹史懷哲的書很多,各有特色,編者為令讀者對史氏一生有完整、透徹的認識,特地參考了四本介紹史氏的相關著作,編成這本史懷哲傳,希望讀者都能從這本書中,找到個人想要的答案。

  本書以史氏一生的事蹟為依據,從他的實際生活中,探討他的出生、成長、思想的形成、理想的實踐。

  史氏令人崇敬的偉大行誼雖然都發生在非洲,但是他的出生地、他的故鄉、他的家庭、他的親人、他的鄰居、他的同學、他的老師……才是他愛心萌芽的地方、才是他善念滋長的因素。肉湯事件的平等心、悲憫心,彈弓事件的尊重生命……從許許多多的小故事中,我們看到史氏特別的人格特質:真誠的關懷他人、認真的思考遇到的問題、切實的實行心中的想法。想要去做的事,則永不妥協。他喜愛音樂,鍥而不捨,終於成為巴哈音樂權威;他喜歡思索人生問題,並尋求解答,終於獲得哲學博士;當牧師,為人們排憂解難,是他的素志,二十五歲時就獲神學碩士學位,榮任副牧師。當他看到非洲地方缺乏醫療人員的報導時,就重新投入醫學,不畏艱苦,花七年的時間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奔赴蠻荒,義無反顧。

  史氏的大半生都投身於熱帶叢林中,為解救當地土著的身心而努力,其中的挫敗折磨、艱難、欣慰,本書中都有詳實的紀錄。史氏把拯救他人的不幸與貧窮,當成自己的責任。他前往的地方─法屬赤道非洲蘭巴倫,是一片蠻貊的原始林區,迎接他們的是無涯的參天巨木、水、毒烈的陽光、特大的昆蟲蚊蠅和土人的病痛與貧窮。傳教辦事處的破雞舍是他最初義診的地方,心臟病、肺病、精神病、脫腸、橡皮病和膿傷的患者極多。熱帶赤痢、痲瘋、昏睡病、日晒症及疥癬更是普遍而可怕,最難對付的強敵卻是土人對病痛的錯誤觀念,以及慵散、偷竊和浪費的習性。

  土人喚他「歐剛加」─神人。史懷哲日以繼夜醫治他們的身體,關懷他們的靈魂。他也是土人的嚴父、兄長、工頭和密友。在叢林中,他親自和土人一起建醫院,自製磚頭、配藥方、拓農場。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史懷哲夫婦因為他們德國人的身份而被拘禁,或被關入法國俘虜營,他們因此感染赤痢和日晒症。很長一段時間,他們飽受病痛的折磨,也經常面臨饑荒和資金短缺,他到歐洲各國舉辦演說和演奏會籌款,他的熱情終於引起主教和世界各國愛心人士的迴響。他不斷擴充設備,重建醫院,以便照顧更多的病人。

  在蠻荒之地,他不但行醫救人,也彈奏巴哈,讀歌德,寫「文明的哲學」,他領悟出「敬畏生命」的真理,他說:「如果對生命的尊重不能及於其他一切生命,那就是不徹底。」他不但完成自己的理想,也沒有放棄個人的興趣,他以無比的毅力,開展出豐富動人的生命篇章,令人激賞!

  細讀史氏一生,任誰都不能不被他的崇高心靈所感動!他無私的愛,遍及土著,還包括一切其他生命,他的醫院也是寵物之家呢!他對土人的愛是不存偏見、真心尊重的,他高貴的情誼,只想到利他、為別人,絕無私心。像這樣的宗教家精神,令人敬佩而神往,在我們閱讀、讚歎史懷哲一生的同時,希望也能從內心興起一些效法的念頭!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財富:1(wang)
頂端 Posted: 2005-09-29 17:38 | 8 樓
422 【榮譽會員】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級別: 大天使
精華: 0
發帖: 82
榮譽值: -71 點
新湖幣: -83 元
支持度: 11 pts
好評度: 7 點
在線時間:6(小時)
註冊時間:2005-09-17
最後登錄:2008-03-11

一、史懷哲生平簡介

  二十世紀人道精神劃時代偉人、非洲聖人史懷哲博士(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 ,德(裔法)國人;出生於阿爾薩斯(Elsas)的一個小鎮凱撒堡(Kaysersberg)。這是位於法國中部的東方,與德國相鄰界的萊茵河西側地方,所以當地人以德、法語作為通用的語言。史懷哲在孩童時期即能自如地使用兩國語言。根據他的講述,家庭裡寫信時習慣用法文,著述和演講時用德文。當時阿爾薩斯正屬於德國,所以史懷哲的母語應該是德文。因為有雙語的環境,造就他後來以法(1905年)、德(1908年)兩種語言完成『巴赫傳』這不朽名作。這本書也是今日音樂學者研究巴赫的經典著作,它也是巴赫音樂最有力的福音宣揚者。
  或許是受其祖先影響(阿爾薩斯祖先中有牧師、老師和管風琴師),史懷哲極賦有音樂方面的天份。五歲跟外祖父學鋼琴,七歲時便寫了一首讚美詩,並編寫和聲附在合唱曲的旋律中;八歲還踏不到踏板就開始彈奏昆士巴赫(Gunsbach)教會的管風琴。他傳承來自祖父對管風琴的熱情,經常關心各地的管風琴與其製作方法;同時也是一位風琴即興的高手。不論旅行或經過哪一個城鎮,一定會去參觀管風琴,其它的雜事可以棄置不顧,不然的話,他心理會覺得揣揣不安。例如在路茲倫的禮拜堂要安置優秀的管風琴時,史懷哲專程去參觀如何安置;九歲時曾在一次禮拜中代替正式的風琴師演奏,並獨當一面的開始在教堂禮拜中擔任司琴的工作。十五歲拜改革宗聖司提反教堂風琴名師尤金.孟許(Eugen Munch)學管風琴,這是史懷哲生命中第一次與巴赫的邂詬。十六歲准許在禮拜中接替游其納.孟哈的司琴工作,並在聖威廉教堂(St.Wilhelm)擔任巴赫清唱劇與受難劇的管風琴合唱伴奏。年輕的史懷哲也相當喜愛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的作品,不管是歌劇「唐懷瑟」(Tannhauser),或是千里迢迢遠赴拜瑞德(Bayreuth)聆賞巨大的連篇樂劇「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ebelungen),甚至後來還發展到與華格納夫婦成為友誼的關係。

  十八歲到法國巴黎追隨著名的管風琴泰斗魏多(Charles-Marie Widor,1844-1937)學琴,同時還拜菲利浦(J.Philipp)學鋼琴。當時的史懷哲正在斯特拉斯堡(Strasburg)研讀神學與哲學;魏多教授一向只收在音樂學校主修的學生,但史懷哲在其面前彈奏了一首,魏多教授非常賞識他,稱許他,立刻收他作學生,同時預料他將來必然會成為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這位魏多教授的教育以深刻的技巧指導史懷哲,並以優美的立體感來演奏。因他的教誨,使史懷哲明白在音樂中建築美的意義。

  二十三歲拜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的高徒杜勞特曼(Marie Jaell Trautmann)學習鋼琴。史懷哲在二十五歲時已是斯特拉斯堡尼古拉教堂的牧師,但他同時也正在研究音樂理論,並開始管風琴音樂演奏方面的事業。二十六歲時已有哲學博士學位。三十八歲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稍後年間著手寫巴赫管風琴樂的詳盡書籍,一方面也同時舉行管風琴音樂演奏會。

  當三十八歲第一次向非洲出發時,巴黎的巴赫學會不忍心使這位音樂天才被埋沒於非洲叢林裡,便贈送史懷哲一項意想不到的禮物;這是一台特殊打造足足三噸重的鋼琴,它有大風琴(Great)一樣的鍵盤,並附有管風琴踏式板(Pedal)。為了對抗非洲經年潮濕的氣候和白蟻,鋼琴的表層全部用鋅細心鍍過。這部構造異常特殊的大樂器,後來陪伴史懷哲在非洲度過半個世紀的歲月。

  來自內心的呼召,史懷哲決定以一個牧師與醫生的身分進入非洲,幫著關懷生命。這樣的動機,促使他在非洲喀麥隆的蘭巴倫納(Lambarena)的醫療工作長達三十五年;在所有上帝兒女中,史懷哲是實踐基督真理的一位偉大信徒,可稱為聖方濟第二。雖然在三十歲才頓悟了「非洲叢林醫學」,神也沒有因此奪去他的藝術生涯,更反而意外地成就他在音樂領域的恩賜。

  這位在哲學、醫學、神學、音樂四種不同領域都有卓越成就的世紀偉人,我們確實很難了解在他的生命中,究竟哪一樣比較重要。當然,史懷哲決心實踐直接獻身服務人群的時候,他已經打算放棄其它的三種事業。然而由於上帝的美意,加上他個人堅定的意志力,上帝把四種事業巧妙、和諧地調配在史懷哲一天工作十六小時的時間表裡。

  為何身為學者、巴赫專家、管風琴建築師與演奏家的史懷哲,原本可以輕而易舉地把他的一生奉獻給音樂,最後卻反而選擇叢林醫院?原來在一九○四年(二十九歲)的一個聖靈降臨節早上,他看到了一本巴黎傳教者協會的刊物。書中全是寫一些非洲叢林需要醫療服務的呼籲,其中一篇題為「剛果區傳教工作的需要」。這篇文章這樣寫道:「在非洲大陸叢林中,生活著一大群不信主的土人,該地沒有傳教士,生病時沒有藥吃,他們不懂真理、知識低落……凡是那些能堅決回答上帝的呼召,勇敢地說:『主啊!我要跟隨您』……」。這時史懷哲口裡也跟著唸道:「當主耶穌點頭示意的時候,懂得說:『主啊!我要跟隨您』的人,就是我們需要的人。……」這時他知道自己長期曾在二十一歲那一年(一八九六年)下過決心:「三十歲以前要把生命獻給傳教、教書與音樂,要是能達到研究學問和藝術的願望,那麼三十歲以後就可以直接進入一個立即服務的方向,把個人奉獻給全人類。」終於到了要步上人生另一個階段!接下來便一一實踐自己的諾言,除了在斯特拉斯堡獲得哲學與神學博士學位外,也在非洲醫院裡將知識與經驗結合,並把他的信仰付諸實現。他就這樣過著遵行耶穌誡命,事奉與犧牲生涯,遠離文明世界的人。

  當史懷哲決心要進入非洲工作時他也明白,即一但開始了在非洲的工作,便等於自己藝術生涯的結束。若久不練琴讓手腳因生鏽而不用,要拋棄應該就比較容易。但有一天晚上心情鬱悶,而正在彈巴赫的一首賦格時,突然亮起了一個念頭:「不是可以利用在非洲的空閒時間,磨練和加深自己的琴藝嗎?」這樣的想法萬萬也沒想到,造就他前後進出非洲十三次常只是為了非洲醫院的募款音樂會。在這期間(例如:一九三二年西敏寺聖瑪格麗特電台錄音廣播,以及一九三六年十月在斯特拉斯堡聖歐瑞利亞教堂,為倫敦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所灌錄的巴赫管風琴演奏曲唱片,被視為音樂界難忘的成就之一(後來Pearl公司曾自史懷哲在1935/36年所錄製的唱盤中轉錄至 CD,編號是GEMM CD9959)。史懷哲在歐洲旅遊同時,除了開演奏會以外,並設計、改造、拯救以免毀壞的管風琴,並將所賺的收入用來蓋非洲蘭巴倫納的醫院。這樣偉大的奉獻精神一直被世人傳頌著。

  一九五四年七月三十、三十一日在斯特拉斯堡多馬教會,為了紀念巴赫忌辰所舉行的音樂演奏會。這個活動是每年循例舉行的,但意想不到是由八十歲的老管風琴家史懷哲演奏序曲開啟了序幕。我們可從每年一月十四日史懷哲的誕辰,均在法國巴黎舉行音樂會;以及每年最接近九月四日(史懷哲逝世紀念日)的星期日下午,在昆士巴赫舉行紀念史懷哲的風琴演奏會中可看出,一位偉人受人景仰的程度。

  無庸置疑,這位具備哲學、醫學、神學、音樂四種不同領域,且於一九五三年十月三十一日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的史懷哲,是了不起的通才、卓越成就的世紀偉人,更是著名的管風琴演奏家。雖然他身上聚集多樣的天份,但讓他成功的還是來自信仰的動力與積極努力的特質。

  史懷哲在壯年時期,常在旅途中安排每天十六小時的時間來工作,有一次他工作到清晨四點,朋友勸他說:「你不應該蠟燭兩頭都燒著。」而他則回答道:「如果蠟燭很長,為什麼不可以?」又有一次為了管風琴音樂會用八小時來練習,並調整風管使其達到所要的音色,從這兩件事可想而知,其一生以身作則地在過活每一秒。非洲土人的平均壽命是五十歲,所以史懷哲在五十六歲時就完成他的自傳,沒想到上帝疼愛他,讓他活到九十歲,其中有人說道,這與他每天認真工作後,在飯後習慣彈奏巴赫樂曲有正面的關係(施義勝,27)。

  史懷哲的著作不僅多元且具有專業性,共計有『尤金.孟許』(1898)、『康德的宗教哲學』(1899)、『根據十九世紀科學研究和歷史記載對最後晚餐問題的考證』(1901)、『耶穌的救世與受難的秘密--耶穌生平的素描』(1901)、『巴赫論』(1905法文版;1908德文版)、『耶穌生平研究史』(1906)、『德法兩國管風琴的製造與演奏風琴的技巧』(1906)、『原始森林的邊緣』(1921)、『文明的哲學:文化的沒落與再建&文化與倫理』(1923)、『使徒聖保羅的神秘』(1930)、『我的生活和思想』(1931)、『非洲雜記』(1938)、『培利干的生活與感想』(1951)等。
頂端 Posted: 2005-09-29 17:42 | 9 樓
409 【榮譽會員】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級別: 大天使
精華: 0
發帖: 290
榮譽值: -51 點
新湖幣: 0 元
支持度: -1 pts
好評度: 0 點
在線時間:75(小時)
註冊時間:2005-09-17
最後登錄:2011-02-20

信心之旅 勝過疾病
詩篇一一九篇七十三至八十節

「耶和華啊,我知道你的判語是公義的,你使我受苦是以誠實待我。」(詩一一九篇七十五節)

當代史懷哲博士是一位人道主義者,他倡行「尊重生命」的學說,親自深入非洲蠻荒地帶創設醫院,一住五十多年,拯救了無數不幸的肉體和靈魂。史懷哲醫生一直相信,任何疾病的良藥是讓他了解還未完成的工作,再加上幽默感。
`
當他九十歲時,曾告訴同事說:「只要還能做事,我就沒有死的意念。而如果我還有事做,也就沒有死的必要。所以我還會活很久很久!」這位「非洲之父」,果真活了很久至至九十五歲。

非洲聖人——史懷哲傳
台北 余愚
  如果你已三十八歲,而且擁有三個博士學位,又正式取得醫生執照,你會拋棄似錦的前程到未開化的黑暗大陸──非洲,為黑人義診嗎?這個答案應該是:「不可能,也做不到!」但史懷哲做到了,現在讓我們從史懷哲傳〈志文出版社〉中去了解他是怎麼做到的。
  當史氏踏上非洲的土地時,映入他眼簾的是白人欺壓黑人的情境及黑人種種悲慘的生活,此時童年時所看見布流將軍紀念碑,將軍腳下那刻著悲悒沈思的黑人雕像,那無盡凌辱壓迫的情景,歷歷浮現在眼前,他內心更堅定要為這群可憐人貢獻一己之力,以求為白人行為稍做補償。
  蘭巴倫在二十世紀初期還是一片原始森林,一個落後、貧窮、傳染病叢生的地區,當時,生活在這兒的白人約有二百人左右,方圓百里之內沒有一個醫生,土人生病了怎麼辦?只有靠巫師施咒、作法,萬一傳染病〈赤痢、瘧疾、昏睡病〉來了,情形就更慘,所以,史氏的到來就成為他們的救星。
  從第一天起,他就被一群病患團團圍住,儘管鐵皮屋沒蓋好,器材、藥品也因行李延誤而不足,黑人助手未到,語言溝通不良,但他無法放著這群可憐人不管,決定冒著被赤熱灼人陽光暴晒致死的危險,暫時露天看病,但這畢竟不是良策。因而,他把老雞舍改為診療間,雖然,屋頂仍有破洞,簡陋不堪,但是史氏內心充滿了喜悅,因為這樣一來,病人就能免於曝曬在太陽下。為了造福更多的病人,他親自充當建築師趕建醫院,然而,懶惰的土人常使他既忙著看病又忙監工,身心疲憊,他總是認為只要能為這些可憐的人做有益的事,再辛勞也不在乎。
  史氏第一個大手術是為脫腸引起腸閉塞的病人開刀,以往這種病人只能在肚子劇烈疼痛下等死,沒有第二條求生的路,當他救活病人時,病人緊緊握住他的手,久久不肯放開,眼神中充滿著疑惑與感恩,史氏告訴他說:「我不是巫師,是『愛』支時我這樣做。「此時暮色漸漸低垂,白人醫生與黑人病人在靜默中,彼此從心底領略到:「我們都是兄弟。」
  「遭小偷」本來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但如果為了重建醫院好不容易辛苦蒐集來的木材被偷去取火,我們的反應會如何?沒錯,史氏真是又氣又失望,可是念頭一轉,想到過去歐洲人加在他們身上的罪惡,想到他們同樣也是人時,便強抑胸中的怒火、用愛心、忍耐、誠實對待他們並反省道:「如果我能與他們一起坐下來圍火,推心置腹,糾紛一定可以減少。」他那寬大的胸襟、無私的愛,就是史懷哲之所以成為「史懷哲」的原因。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財富:1(wang)
音速小子!!
衝啊!
頂端 Posted: 2005-10-02 13:09 | 10 樓
427 【榮譽會員】
模範生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級別: 大天使
精華: 1
發帖: 477
榮譽值: -88 點
新湖幣: -44 元
支持度: 6 pts
好評度: 6 點
在線時間:74(小時)
註冊時間:2005-09-17
最後登錄:2008-07-11

二十世紀人道精神劃時代偉人、非洲聖人史懷哲博士(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 ,德(裔法)國人;出生於阿爾薩斯(Elsas)的一個小鎮凱撒堡(Kaysersberg)。這是位於法國中部的東方,與德國相鄰界的萊茵河西側地方,所以當地人以德、法語作為通用的語言。史懷哲在孩童時期即能自如地使用兩國語言。根據他的講述,家庭裡寫信時習慣用法文,著述和演講時用德文。當時阿爾薩斯正屬於德國,所以史懷哲的母語應該是德文。因為有雙語的環境,造就他後來以法(1905年)、德(1908年)兩種語言完成『巴赫傳』這不朽名作。這本書也是今日音樂學者研究巴赫的經典著作,它也是巴赫音樂最有力的福音宣揚者。


  或許是受其祖先影響(阿爾薩斯祖先中有牧師、老師和管風琴師),史懷哲極賦有音樂方面的天份。五歲跟外祖父學鋼琴,七歲時便寫了一首讚美詩,並編寫和聲附在合唱曲的旋律中;八歲還踏不到踏板就開始彈奏昆士巴赫(Gunsbach)教會的管風琴。他傳承來自祖父對管風琴的熱情,經常關心各地的管風琴與其製作方法;同時也是一位風琴即興的高手。不論旅行或經過哪一個城鎮,一定會去參觀管風琴,其它的雜事可以棄置不顧,不然的話,他心理會覺得揣揣不安。例如在路茲倫的禮拜堂要安置優秀的管風琴時,史懷哲專程去參觀如何安置;九歲時曾在一次禮拜中代替正式的風琴師演奏,並獨當一面的開始在教堂禮拜中擔任司琴的工作。十五歲拜改革宗聖司提反教堂風琴名師尤金.孟許(Eugen Munch)學管風琴,這是史懷哲生命中第一次與巴赫的邂詬。十六歲准許在禮拜中接替游其納.孟哈的司琴工作,並在聖威廉教堂(St.Wilhelm)擔任巴赫清唱劇與受難劇的管風琴合唱伴奏。年輕的史懷哲也相當喜愛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的作品,不管是歌劇「唐懷瑟」(Tannhauser),或是千里迢迢遠赴拜瑞德(Bayreuth)聆賞巨大的連篇樂劇「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ebelungen),甚至後來還發展到與華格納夫婦成為友誼的關係。


  十八歲到法國巴黎追隨著名的管風琴泰斗魏多(Charles-Marie Widor,1844-1937)學琴,同時還拜菲利浦(J.Philipp)學鋼琴。當時的史懷哲正在斯特拉斯堡(Strasburg)研讀神學與哲學;魏多教授一向只收在音樂學校主修的學生,但史懷哲在其面前彈奏了一首,魏多教授非常賞識他,稱許他,立刻收他作學生,同時預料他將來必然會成為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這位魏多教授的教育以深刻的技巧指導史懷哲,並以優美的立體感來演奏。因他的教誨,使史懷哲明白在音樂中建築美的意義。


  二十三歲拜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的高徒杜勞特曼(Marie Jaell Trautmann)學習鋼琴。史懷哲在二十五歲時已是斯特拉斯堡尼古拉教堂的牧師,但他同時也正在研究音樂理論,並開始管風琴音樂演奏方面的事業。二十六歲時已有哲學博士學位。三十八歲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稍後年間著手寫巴赫管風琴樂的詳盡書籍,一方面也同時舉行管風琴音樂演奏會。


  當三十八歲第一次向非洲出發時,巴黎的巴赫學會不忍心使這位音樂天才被埋沒於非洲叢林裡,便贈送史懷哲一項意想不到的禮物;這是一台特殊打造足足三噸重的鋼琴,它有大風琴(Great)一樣的鍵盤,並附有管風琴踏式板(Pedal)。為了對抗非洲經年潮濕的氣候和白蟻,鋼琴的表層全部用鋅細心鍍過。這部構造異常特殊的大樂器,後來陪伴史懷哲在非洲度過半個世紀的歲月。


  來自內心的呼召,史懷哲決定以一個牧師與醫生的身分進入非洲,幫著關懷生命。這樣的動機,促使他在非洲喀麥隆的蘭巴倫納(Lambarena)的醫療工作長達三十五年;在所有上帝兒女中,史懷哲是實踐基督真理的一位偉大信徒,可稱為聖方濟第二。雖然在三十歲才頓悟了「非洲叢林醫學」,神也沒有因此奪去他的藝術生涯,更反而意外地成就他在音樂領域的恩賜。


  這位在哲學、醫學、神學、音樂四種不同領域都有卓越成就的世紀偉人,我們確實很難了解在他的生命中,究竟哪一樣比較重要。當然,史懷哲決心實踐直接獻身服務人群的時候,他已經打算放棄其它的三種事業。然而由於上帝的美意,加上他個人堅定的意志力,上帝把四種事業巧妙、和諧地調配在史懷哲一天工作十六小時的時間表裡。


  為何身為學者、巴赫專家、管風琴建築師與演奏家的史懷哲,原本可以輕而易舉地把他的一生奉獻給音樂,最後卻反而選擇叢林醫院?原來在一九○四年(二十九歲)的一個聖靈降臨節早上,他看到了一本巴黎傳教者協會的刊物。書中全是寫一些非洲叢林需要醫療服務的呼籲,其中一篇題為「剛果區傳教工作的需要」。這篇文章這樣寫道:「在非洲大陸叢林中,生活著一大群不信主的土人,該地沒有傳教士,生病時沒有藥吃,他們不懂真理、知識低落……凡是那些能堅決回答上帝的呼召,勇敢地說:『主啊!我要跟隨您』……」。這時史懷哲口裡也跟著唸道:「當主耶穌點頭示意的時候,懂得說:『主啊!我要跟隨您』的人,就是我們需要的人。……」這時他知道自己長期曾在二十一歲那一年(一八九六年)下過決心:「三十歲以前要把生命獻給傳教、教書與音樂,要是能達到研究學問和藝術的願望,那麼三十歲以後就可以直接進入一個立即服務的方向,把個人奉獻給全人類。」終於到了要步上人生另一個階段!接下來便一一實踐自己的諾言,除了在斯特拉斯堡獲得哲學與神學博士學位外,也在非洲醫院裡將知識與經驗結合,並把他的信仰付諸實現。他就這樣過著遵行耶穌誡命,事奉與犧牲生涯,遠離文明世界的人。


  當史懷哲決心要進入非洲工作時他也明白,即一但開始了在非洲的工作,便等於自己藝術生涯的結束。若久不練琴讓手腳因生鏽而不用,要拋棄應該就比較容易。但有一天晚上心情鬱悶,而正在彈巴赫的一首賦格時,突然亮起了一個念頭:「不是可以利用在非洲的空閒時間,磨練和加深自己的琴藝嗎?」這樣的想法萬萬也沒想到,造就他前後進出非洲十三次常只是為了非洲醫院的募款音樂會。在這期間(例如:一九三二年西敏寺聖瑪格麗特電台錄音廣播,以及一九三六年十月在斯特拉斯堡聖歐瑞利亞教堂,為倫敦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所灌錄的巴赫管風琴演奏曲唱片,被視為音樂界難忘的成就之一(後來Pearl公司曾自史懷哲在1935/36年所錄製的唱盤中轉錄至 CD,編號是GEMM CD9959)。史懷哲在歐洲旅遊同時,除了開演奏會以外,並設計、改造、拯救以免毀壞的管風琴,並將所賺的收入用來蓋非洲蘭巴倫納的醫院。這樣偉大的奉獻精神一直被世人傳頌著。


  一九五四年七月三十、三十一日在斯特拉斯堡多馬教會,為了紀念巴赫忌辰所舉行的音樂演奏會。這個活動是每年循例舉行的,但意想不到是由八十歲的老管風琴家史懷哲演奏序曲開啟了序幕。我們可從每年一月十四日史懷哲的誕辰,均在法國巴黎舉行音樂會;以及每年最接近九月四日(史懷哲逝世紀念日)的星期日下午,在昆士巴赫舉行紀念史懷哲的風琴演奏會中可看出,一位偉人受人景仰的程度。


  無庸置疑,這位具備哲學、醫學、神學、音樂四種不同領域,且於一九五三年十月三十一日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的史懷哲,是了不起的通才、卓越成就的世紀偉人,更是著名的管風琴演奏家。雖然他身上聚集多樣的天份,但讓他成功的還是來自信仰的動力與積極努力的特質。


  史懷哲在壯年時期,常在旅途中安排每天十六小時的時間來工作,有一次他工作到清晨四點,朋友勸他說:「你不應該蠟燭兩頭都燒著。」而他則回答道:「如果蠟燭很長,為什麼不可以?」又有一次為了管風琴音樂會用八小時來練習,並調整風管使其達到所要的音色,從這兩件事可想而知,其一生以身作則地在過活每一秒。非洲土人的平均壽命是五十歲,所以史懷哲在五十六歲時就完成他的自傳,沒想到上帝疼愛他,讓他活到九十歲,其中有人說道,這與他每天認真工作後,在飯後習慣彈奏巴赫樂曲有正面的關係(施義勝,27)。


  史懷哲的著作不僅多元且具有專業性,共計有『尤金.孟許』(1898)、『康德的宗教哲學』(1899)、『根據十九世紀科學研究和歷史記載對最後晚餐問題的考證』(1901)、『耶穌的救世與受難的秘密--耶穌生平的素描』(1901)、『巴赫論』(1905法文版;1908德文版)、『耶穌生平研究史』(1906)、『德法兩國管風琴的製造與演奏風琴的技巧』(1906)、『原始森林的邊緣』(1921)、『文明的哲學:文化的沒落與再建&文化與倫理』(1923)、『使徒聖保羅的神秘』(1930)、『我的生活和思想』(1931)、『非洲雜記』(1938)、『培利干的生活與感想』(1951)等。






這樣對了嗎?~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好評度:5(wang)
呵呵...小心點(又一個悲慘遭遇)


頂端 Posted: 2005-10-09 22:05 | 11 樓
【五年6班】 » 知識+

Total 0.043994(s) query 18, Time now is:05-17 19:21,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5.3 RC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