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6班】 » 知識+ » 海門天險
本頁主題: 海門天險 4962 人次閱讀 打印 | 加為IE收藏 | 收藏主題 |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412 【榮譽會員】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級別: 大天使
精華: 0
發帖: 63
榮譽值: -165 點
新湖幣: -1601 元
支持度: 3 pts
好評度: 2 點
在線時間:15(小時)
註冊時間:2005-09-17
最後登錄:2008-06-27

海門天險


壹、歷史背景﹕
城門刻有「海門天險」四字的二沙灣砲台,始建歷史常追溯至中英鴉片戰爭時期。入口處的解說牌亦記載為1840年台灣兵備道姚瑩所建,於1841年7月,發砲擊退來犯英軍。
    「海門天險」由姚瑩所建的說法,主要依據姚瑩在其「台灣十七口設防圖說狀」奏稿指出:「…..又恐門口寬深,被彼等窺視,故於正對門之二沙灣築砲墩八座……」。然而依據「法軍侵台始末」所紀錄,這座被法軍稱為Fort Neuf(新砲台)的構造物位於法軍公墓後方的海邊,被法軍認為是唯一重要的一座砲台,控制社寮島與白米甕中央的基隆水道。【基隆砲台手冊p.31】從「法軍侵台始末」的現場繪圖可以清楚的看到二沙灣砲台就在海邊,而非今日之所在位置。
    現今所見之二沙灣砲台,應是何時起造呢?根據記載1884年7月16日,劉銘傳帶領「銘軍」抵達基隆,第二天法艦就跟蹤而來。雙方在基隆大沙灣展開激烈砲戰。一千餘官兵在劉銘傳率領下擊退法軍。今天列為一級古蹟的基隆二沙灣砲台,便是當年劉銘傳所建。【發現台灣p.188】。
為什麼劉銘傳所建的二沙灣砲台之歷史脈絡,常令後人追溯至姚瑩所建的二沙灣砲台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從「法軍侵台始末」的現場繪圖可看出,砲台靠陸地內側為石砌壁面,為有雉堞設計之中國式城牆建築,城牆雖已多處毀壞,亦能清楚看出城牆依海岸線蜿蜒而建之形貌,城牆的高度雖然都一樣,但是較遠處看起來卻較低矮,令人不難意會到:海門天險的城牆兩側較低,就是模仿這高低起伏的視覺而建的城牆形貌。又由於海邊的二沙灣砲台於中英戰爭與中法戰爭皆發揮強大的制敵威力,所以在銘軍的情感認同上是改建而非重建,只是把建築位置提高而已,城牆建材與型式盡可能與原來一樣,城門石匾很有可能是從海邊的二沙灣砲台移置而來。
貳、地理環境﹕
劉銘傳初到基隆督戰,就對原來砲台的地理位置提出批評:「勢居低下,且在口門以內,不能遠擊敵船」所以改採在隱蔽的大沙灣與二沙灣之間的山崗上建造海口防禦砲台…….附近港域內的船隻動靜一目了然,又有天然的地形地物可掩護砲壘…….與位於外海口門的社寮、白米甕構成鐵三角防禦網【基隆p.98~99】
海門天險屬於「高地砲台」中的「抱山式砲台」,兩砲台區建在地勢較高的臨海山頭,營盤設計在背海面地勢較低之處,海上來犯敵艦的砲彈只會打到山崗向海的一面,或越過山頭落到谷底,絕難擊中營區。
參、現場導覽﹕依參觀路線介紹
一、東砲台區
包括兩砲座及一個彈藥庫,砲座包含子牆與砲基兩部分,子牆約成ㄇ字型,只要功能在於掩護砲座內之兵員與裝備,使用鐵水泥建造而成。砲基大致呈半圓形,為砲架置放處,以鐵水泥攙小石頭「逐層封築」而成,面積較大的砲基上置有一仿製之美式阿姆斯壯12吋前膛砲。根據日據時期台灣北部施政紀實所記載, 海門天險配備火砲有八吋徑英國阿姆斯脫朗後膛砲一尊、六吋徑英國阿姆斯脫朗後膛砲二尊【基隆砲台手冊p.49】,所以現置於梅園的8英吋阿姆斯脫朗後膛砲很可能就是原來放置於此的火砲(見右圖)。http://www.oec.com.tw/images/cannon.jpg
二、彈藥庫﹕
東、北兩砲台區各有一座彈藥庫,為躲避敵砲轟擊並兼顧戰場作業需要,採半地下室的建築形式,圍牆採雙重防護的「回」字型設計,正對砲位的牆邊開一小拱窗做為遞彈孔,外牆牆頂斜披出來的「石雨庇」,讓雨水從屋簷直接滴下,不會流到牆面。
三、古墓﹕
靠近東砲台區,有三座光緒年間的古墓,墓碑上刻有「河南銘字中軍」字樣。是劉銘傳部隊駐紮於此的證明。立碑於光緒十六年,距今已有一百一十多年。
四、古井﹕
先挖五、掘水源,洞口面再以人字砌法做成,以方便取水並維護水源。是基隆各砲台區唯一存留的古井。
五、北砲台區
置有仿砲一尊,形狀看來似要模仿與原來放置的6吋阿姆斯脫朗後膛砲,但是只仿製砲管與轅板,磨心也已仿者自製之砲架取代,體積縮小許多,甚至砲管邊有一圓洞,像是德製克魯伯鋼砲的側栓結構,很難判斷是仿製哪一種砲,可以確定的是億載金城有一支一樣的仿砲。位於前方及西北角的圓形陣地,可能是後人增建的機槍陣地,目前各放置一尊仿製的前膛鑄鐵砲(見下圖)。其中一支砲身銘文「光緒二年奉憲鑄造」乃仿製目前放置於和平島海濱公園之古砲。http://www.oec.com.tw/images/cannon2.jpg
六、大階梯﹕
    營舍有小山丘的屏障,安全性大為提高,但是到砲區的距離也相對的提高,為了使士兵們能快速且幾乎同一時間就戰鬥位置,階梯做得相當寬闊。由於斜度大,階面小,上階容易,下階難,遊客下階時要特別小心。
七、營盤區:
營舍牆壁採用砂岩人字砌而成,營舍開口均朝向中央,以便迅速地到達砲位。

八、雉堞與馬道﹕
    城牆上用石塊疊砌而成的突出物稱為「堞」。為使兵員易於隱蔽並可改變射角,將「堞」設計為外寬內窄,俯瞰猶如雉尾,故稱為雉堞。城牆內雉堞前的走道稱為「馬道」,古時將領騎馬巡視戰況的通道,二沙灣砲台的城牆短,毋須騎馬巡視,馬道用於堅固城牆,或可供射手蹲射之用。

九、登城階梯:

    王鴻楷教授在海門天險古蹟修復研究中提到:「登城階梯暴露在敵火下,是一大荒謬。欲將之拆除,卻發現其與城門本體有勾丁。」【海門天險古蹟修復研究P.47】可見登城階梯應是與城門同時建造的,至於「暴露在敵火下」的疑慮,請見以下說明。                  

十、城門:

  「城」的功用在於保護城內軍民,是敵人進犯時的兩軍對決之處,城門、城牆的設計必須考慮到軍事用途。但是二沙灣砲台是一座砲台,而非真正的「城」,與敵人的主要戰線在海上,敵人會從城門進攻的可能性相當低,在此城牆的主要功能應是做為圍牆之用,之所以會建成「城」的形式,用意應有兩點:

    1.氣勢非凡:城門是中國建築中軍事重地的象徵。牆體大部份以砂岩丁順砌而成,石材間以中國傳統的三合土砌接【古蹟之旅p.20】。門洞採卷拱方式砌築,入門後不用卷拱,以方形空間供門扇開關。城門之上部,可見一個方井,據考證…..當年很可能上面健有城樓…..城垣依山而建,下臨深谷,利用自然地形而成者【古蹟之旅p.21, p.22】。

  2.承襲原貌:城門的設置,承襲位於海邊的二沙灣砲台。中法戰爭前建造於二沙灣海邊的砲台,建有城牆環繞,防禦功能相當大,戰後建於山上的二沙灣砲台的城牆建築,景觀意義大於防禦功能。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新湖幣:2(By wang @2006-04-05 21:05)
頂端 Posted: 2006-03-31 22:35 | [樓 主]
412 【榮譽會員】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級別: 大天使
精華: 0
發帖: 63
榮譽值: -165 點
新湖幣: -1601 元
支持度: 3 pts
好評度: 2 點
在線時間:15(小時)
註冊時間:2005-09-17
最後登錄:2008-06-27

圖片弄錯了http://www.oec.com.tw/images/cannon2.jpg
頂端 Posted: 2006-03-31 22:36 | 1 樓
【五年6班】 » 知識+

Total 0.028373(s) query 8, Time now is:05-17 18:05,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5.3 RC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